小说以解放战争为背景,描写的是1946年的中秋之夜,在部队发起总攻之前,小通讯员送文工团的女战士“我”到前沿包扎所,和他们到包扎所后向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借被子的小故事,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百合花》小说读后感,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百合花》小说读后感1
读完茹志娟的《百合花》,我被小说中的人物深深打动了。虽然描写的是战争年代的故事,但是作者没有对恢弘的战争场面进行描写,而只是对人物之间细腻的感情,人物所具有的珍贵品质加以描述。我既被通讯员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的品质所震撼,也被新媳妇和“我”对通讯员真挚的情谊所感动。
曾思考过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作者给小说取名为《百合花》?“百合花”这三个字眼在小说中仅出现两次,而且都是做为新媳妇被子上的图案而被提及,可是作者却用“百合花”做为题目。等到再三阅读后,才细细体味到这朵“百合花”的深刻寓意。
通讯员,我习惯叫他“小”通讯员,十九岁,确实还只是一个孩子,“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与女同志“我”说话时,表现得张皇不安,腼腆羞涩;谈到娶媳妇时,更是飞红了脸,越发扭捏。然而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十九岁的小通讯员却已经担当起了解放人民的重任,冒着生命危险在前线传递战报。包扎所条件艰苦,缺少被子。在向新媳妇借被子时,他遇到了困难——新媳妇没把被子借给他。可“我”却很轻松地向她借到了。这让通讯员感到委屈和不服,怪新媳妇“死封建”。从他不多的话语和行动中可以看出他的耿直和爽快的性格,农家穷苦孩子的特征。可当“我”告诉他,这条新被子或许是新媳妇做姑娘时起早熬夜为自己新婚缝的,小通讯员觉得误会了人家,愧疚地想把被子还回去。这种感情态度的变化表现了他的淳朴、善良和单纯。当通讯员回团部时,他不忘关心“我”,给“我”留了两个干硬的馒头,这份对战友真挚的友情和关爱,平凡而亲切珍贵。更让人出乎意料的是,通讯员小小的身躯在战友危难之际竟然迸发出强大的力量和无穷的勇气。为了保护同志,舍身扑在快要爆炸的手榴弹上,牺牲了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新媳妇是一个美丽娴静、淳朴善良的农村妇女。对于让通讯员受气这件事,她一直感到很愧疚,希望有机会向通讯员道歉。可是唯一的机会确实通讯员重伤被抬到包扎所,新媳妇全然不顾刚才的羞涩,“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似乎想弥补以前的过错。我想此时她的心情是悲痛、激动的。通讯员牺牲了,但新媳妇并没有停下自己的工作,仍然认真地缝着通讯员衣肩上的那个破洞,把自己的那条崭新的被子盖在他的身上。这一系列的动作虽然简单,却饱含着泪水,透露着一份真诚的情感,一个中国农村妇女的质朴与善良。更看到了一颗诚挚的心,一颗对革命队伍怀着的诚挚爱心。
《百合花》中的“我”既是叙事者,又是一个充满情感具有性格的人物。“我”与通讯员由生气、好奇、捉弄到亲热,牵肠挂肚地关爱的情感变化贯穿始终。但“我”更见证了通讯员和新媳妇的美好心灵,两颗火热的心。
百合花图案的被子作为一条线索联系着人物之间的关系,没有它小说中的三个人不会聚在一起,更不会发生下面的故事。而白色的百合花象征了纯洁与感情,是通讯员和新媳妇美的化身,象征了他们的一切美好品质,这些品质和他们的心就像百合花一样洁白无暇。
《百合花》小说读后感2
作者选择普通的平凡的战士和老百姓为主人公,与通常那种高大的英雄形象截然不同,小说中的小通讯员年仅19岁,参军才一年。他涉世不深、天真质朴,不乏关心战友、体贴群众的爱心,又对生活充满情趣,枪筒里常用树枝和野花来点缀;他憨厚腼腆,与女同志一接触便浑身不自在,但在紧急关头却能挺身而出舍己救人。另一个人物是俊俏的新媳妇,过门才三天,浑身上下洋溢着喜气。她尽咬着嘴唇笑,好像忍了一肚子笑料没笑完。这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善良淳朴,对同志有着朴素天然的骨肉情深,一旦理解了战争的意义,理解了小通讯员生命的价值,他便毫不犹豫地将自己惟一的最心爱的嫁妆敬献出来。
小说的表现手法有很多独到之处,从选材上讲,作者将战火纷飞的战争场面推为背景,将小通讯员壮烈牺牲情景通过民工的叙述从侧面表现出来,就连小通讯员第一次向新媳妇借被碰壁的冲突也是做暗场处理,不做正面描写。作者仅仅截取几个极为普通的生活横断面,从几件平凡的小事中深入开掘,展开对军民关系富有诗意描写。作者构思巧妙,作者擅长通过细腻而有层次的心里活动来刻画人物。例如“我”在刚刚接触小通讯员时,因赶路不及而“生气起来”,然后又对他奇怪的保持距离的作法而发生兴趣,以后是对小同乡越加亲热,接下来是从心底爱上这位傻乎乎的小同乡,最后“我”怀着崇敬的心情,“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就这样,小说通过我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由远而近,由表及里,由淡而浓地刻画和凸显了小通讯员的动人形象。总之,这篇小说以朴素、自然清新的笔调书写和赞美了人与人之间的最美好最纯真的感情,创造出一种优美圣杰的意境,读后令人久久难忘。
茹志鹃说“我在写《百合花》的时候,正是反右派斗争处于紧锣密鼓之际,社会上如此,我家庭也如此。我丈夫王啸平处于岌岌可危之时,我无法就他,只有每天晚上,等待孩子睡觉后,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脑子里像放电影一样,出现了战争时接触到的种种人。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是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分钟,几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个一刹那里,便能够肝胆想照,生死与共。”
茹志鹃因写了《百合花》,自己也成了一朵流芳百合,而百合花这种名不见经传的植物因为茹志鹃而变成千古百合。
《百合花》小说读后感3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这是百合花的最后一段,唯一最有感触的一段,前文中写过这条百合花辈子是这个新婚妇女的嫁妆,她为这条被子付出过心血,而现在她把它拿出来,为了这个为了农民而战斗的小战士,把它献出来,十分让人感动。
百合花这篇小说通过描写借被子这件小事,体现了人民爱戴子弟兵,子弟兵保卫人民的感情,本文结构特点:结构严密、层次清晰、前后呼应,以细腻的描写,深入刻画了小通讯员这个角色。
故事发生在解放战争年代,贯穿本文的线索是一张百合花图案的新被子,是我的叙述口吻,文中的“我”原来是文工团员,我们文工团创作室的几个同志,就由主攻团的团长分派到各个战斗连去帮助工作,护送任务派给了一个见了女性就脸红的小通讯员,他是我的同乡,因为他的腼腆可爱,我很喜欢他,因为包扎所的伤员流了血,怕冷,部队上的被子未发下来,所以必须向老百姓借被子。我和通讯员先后向一个年轻的媳妇借被子,借到了那条百合花的新被子,是年轻媳妇的嫁妆。后来,通讯员为了掩护战友牺牲在战场上,新媳妇用自己唯一的嫁妆一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为小战士“送行”。小通讯员年仅19岁,他涉世不深,天真质朴,不乏关心战友,体贴群众的爱心,又对生活充满情趣,枪筒里常用树枝和野花来点缀,他憨厚腼腆与女同志接触便会浑身不自在,但在危急关头却能挺身而出,舍己救人,这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善良淳朴,对“同志弟”有着朴素自然的骨肉情深,一旦理解了战争的意义,理解了小通讯员生命的价值,她便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唯一的嫁妆奉献出来。
“通讯员”三个字使我突然打了个寒战,心跳起来。又莫名其妙地想问问谁,战地上会不会漏掉伤员。通讯员在战斗时,除了送信,还干什么,——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问这些没意思的问题。 这段暗示了小通讯员可能已经牺牲了百合花刻画了小媳妇和小战士两个经典形象,展现了军民之间的深厚情谊,百合花突破了当时高大全的框架,显示出清新俊遗的风格,令人耳目一新。以平凡而动人的军民关系揭示出革命战士崇高的灵魂的人民爱护解放军的真诚内心.茹志鹃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重视细节的运用。
《百合花》的语言,不论作者的叙述,景物的描写,人物的对话,都给人一种自然、清新、优美的感觉,把一个流血牺牲的战斗故事,写得充满诗意。
茹志鹃,当代著名女作家。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侠,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
《百合花》小说读后感4
乍一眼,看到小说的开头,我还以为这是一篇描写激烈的战争场面的小说。但当我满怀好奇心一步步读下去,并且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的双眼已经微微润湿了。“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的脸。”相信所有读过这篇小说的人,一定会被这位青年感动的。 故事发生在解放战争期间,在部队前沿阵地包扎所里。他是一位十九岁的通讯员,为了掩护几名抬担架的民工,扑在敌人突然撂来即将爆炸的手榴弹上壮烈牺牲;个结婚才三天,同他有过短暂接触并有过一点误会的新媳妇,用自己的一床印有百合花的新婚被子,为他送了葬。
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人物性格也不复杂,但他们表现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令人感动。 小说先写了这位年轻通讯员送“我”去前沿包扎所的事情。一上路他就撒开大步,走在前面,把“我”撂下几丈远。在发觉“我”跟不上时,他又坐在离“我”远远的一块石头上,把背对着“我”。在这些表现中,一个纯朴、腼腆的小战士的形象就活脱脱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了。试想,这一路上,他和一个素不相识的女同志走在一起,而这个女同志又走得那么慢,他心里该有多别扭啊,所以只好捡起路旁的树枝,聊以解闷,自寻一点乐趣。这小小的举动又恰好反映出他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童心,同时两人之间的情感也在不断升温中。
后来,小说开始写“我”和这个通讯员去村里向老百姓借被子的事情。此时,通讯员遇上了新媳妇,把新媳妇结婚才三天的新被子借走了。但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的情感出现了矛盾和误会,并且逐渐加深。同时,这又为后文写到的牺牲了的通讯员恰巧被安放在新媳妇用印有百合花的新被子铺好的门板上;当要把通讯员的尸体放入棺材时,新媳妇又把这床新被子一半铺在棺材底,一般盖在通讯员的遗体上等一系列情节做了铺垫。这些都体现了通讯员的一颗纯朴、善良、赤诚的心。其中最令我难忘的一个情节是在小说快结尾处:“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这两个馒头是他回团部前从自己挎包里摸出来,放在路边石头上给“我”开饭的。此时,眼前仿佛出现了通讯员那张微笑的脸,是那么的天真无暇,内心不由地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感伤。
他的笑是如此像那百合花般纯洁美丽。 百合花——纯洁与感情的花,伴随着通讯员的躯体,映衬着他高贵的灵魂,永远留在人们的心里。战争是残酷的,但战争中也不乏人情美的东西。人生最可贵的莫过于拥有一颗纯洁、愿为他人奉献的心灵。现如今,生活如此幸福的我们难道不应该向那通讯员学习吗?像他那样盛开一朵纯洁与感情的花。
《百合花》小说读后感5
我是在一个夜晚读完这篇短篇小说的。那个夜晚的风很大,但依然不能减轻暑天里的那份燥热,所以就临窗依着那盏昏黄的灯看了起来。只记得那开篇处我就重复的看了好多遍,这倒不是说那处文字有多么深奥的人生哲理,而是就我个人而言,我是不怎么喜欢那类关于战争题材的作品。总是带着很多的偏见呢!抑或是我不很喜欢战争带来的一切血腥的场面以及我个人情感不愿意接受的某个事实。我想,要不是害怕老师的责备,这个时期的作品我是不会去读的,在我的印象里,就当这是一段空白的文学历史。所以心里就这么想着,读的进度也由于我激烈的思想斗争而好久无法进行下去。僵持到了最后,我还是妥协了。毕竟那个年轻的、带着几分羞涩的送“我”的小通讯员的出现,无疑是让我无法再去拒绝了的,或者从人的生理角度来说,女作家笔下的异性人物一般都好像是有看点的,这不能不说又是我的一种认识偏见。
书中的小通讯员话语不多,作者所给我们呈现出来的也只是那么几笔随意的像工笔画所勾勒出的几个粗线条。不过这个已不重要了,在送“我”回包扎所的一路上,作者着墨很多,小通讯员一直和“我”保持着很远的距离,这个让“我”很好奇也很生气,甚至在我们歇息的时候,“我”的上前搭话更让他“立刻张皇起来”,不知所措。为此,作为一个读者的我禁不住笑出了声,感觉那小通讯员是一个佛门弟子,单纯可爱,不免又让人觉得可亲。现在较为流行的一个词来说,俨然是个“可人儿”的形象,也许这个词用的有点鄙俗,毕竟在时下流行的言情小说里这个词是司空见惯了的,属于那类美丽、可爱、小巧的小女生的代名词,而我却用在了他的身上似乎很不合情理,可是我极力搜索着好多的词总不称我心意,总之除了可爱还是可爱吧!可在后来的战斗中,那个“我”有了许多好感的小通讯员还是走了,永远的走了……
不知为什么正赶上那两天中国文学课上学习《窦娥冤》,尽管那是我国文学史上出了名的悲剧,可我却没有太多的感动,抑或也失去了为那屈死的窦娥申冤而叫嚣两句的正义感都没了。可读完它,我心里却久久不能平静,甚至那一夜几乎处在一种失眠状态。我一直为它的结局而耿耿于怀,因而又很自然的把心里油然而生的那缕仇恨转向了作者,甚至妄想地又给设想了两个结局:
一、也许那个单纯可爱、心地善良的小战士后来回到了连部,在战争爆发后穿梭于交通沟之间及时传送了我军几个方面的信息,在后来的转送伤员过程中,“我”又和他见面了。
二、也许那次战争胜利了,“我”也光荣的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回文工团的路上,上级领导依然派来了那个小通讯员送“我”,然后在我们消除性别差异的困扰之后,我们很愉快的回到了“我”所在的团。
总之我怎么设想感觉总不尽如人意,好像那个小通讯员是注定非得死的才足以有他的感人之处。我现在已不再去恨作者了,我想只有这样的结局才足以使这篇小说有它情节最动人的地方,从而也会使我们永久的去记住那位像姑娘似的我们可亲、可敬、可爱而又可怜的战士。这就是突显了作者的高明之处,让人在一种极为轻快欢乐的气氛里而又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突然跌入到了感情的深谷,刹那间总让人有点儿透不过气来。
战争是残酷的,人类的生命也就略显得脆弱不堪。无数人用生命换来的战后和平,除了让我们更多的去学会珍惜,我们记得的还有多少?是否也会在每年那个有月亮的晚上想起那个小通讯员,谁知道?反正我不知道!我只知道那个夏天的夜晚我很冷!很冷!
上一篇:《巴黎圣母院》读后感范文
下一篇:名著傲慢与偏见读后感